(2011年1月6日)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顺利推进建平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增幅要提高,产业结构要优化,整体位次要前移、县域实力要增强”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建设“四个大县”这一加快建平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抢抓机遇、务实争先,克服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全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域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高,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十一五”计划实施的总体情况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31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30%。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克服历史罕见的旱灾等自然灾害,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25%。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县陶瓷业、矿产资源加工业、轻纺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主导产品产销两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72亿元,是2005年的6.9倍,年均增长35%。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8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28.4%。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县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狠抓项目上来。全县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85个,完成投资150亿元。绿龙马铃薯、兴诺杂粮、鑫枫羊业、颈复康中药种植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西班牙歌美飒石营子风电场、华润雪花并购松林啤酒、丽诺陶瓷、红山玉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产。县城污水处理厂、应急水源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3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的9倍,年均增长45.4%。
——交通电力通信迅速发展。全县公路总长度达到3141公里, 556条。黑色路面达到1177.5公里,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桥梁达16699延长米,574座。公路密度达到64.1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通信业实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竞相发展的格局。
——内外贸易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19.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8276万美元,出口创汇6887万美元,招商引资177亿元。
——财税金融稳健运行。“十一五”期间,财政税收大幅度增加。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实现11.76亿元,是2005年的6.5倍,年均增长45.2%。国地税收入预计实现16.9亿元,年均增长31.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预计实现1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预计实现4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5%和6.7%。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末,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9%以上;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办公、教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县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博爱学校晋升为“国家示范校”。文化体育事业有了新发展,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 “两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十一五”期末,全县总人口预计达到59.36万人。县医院二部正式投入运营,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实现规范化建设。以村为单位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3.6%。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100%,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十一五”期间,通过强化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县城区市政道路达到55.3公里。绿地面积达到277.4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1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9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88.4万平方米。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85%。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0%。城区保洁面积达到155万平方米。城区住宅建筑面积达318.8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3.44平方米。建成小区64个,实施物业管理小区43个。小城镇发展势头良好, 26个乡镇场规划编制全部完成。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2%。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6.6%。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3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6120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2倍,年均分别增长14.3%和15.2%。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五年、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最大的五年、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但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信息闭塞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主导产业选择困难;小城镇发展缓慢、功能单一,中心城镇经济带动能力弱等困难和问题。
二、“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目前,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重大机遇。一是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有利于改善我县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有利于我县拓展发展空间。三是突破辽西北战略、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有利于提升我县在全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四是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县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五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县的发展活力。因此,“十二五”时期,将是建平综合实力扩张的战略机遇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黄金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优势彰显期,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发展期。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主导、项目牵动、产业立县”三大战略,以工业化为切入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化为驱动力,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三)发展定位及其主要标志
根据我县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十二五”时期我县总体发展定位为:陶瓷产业基地;新能源基地;钢铁系列制品原料供应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地。辽蒙边界最具活力的现代中等城市。
主要标志:
——以高档瓷砖、红山玉加工业为主导,提档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陶瓷产业集群;
——以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为重点,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打造朝阳乃至辽宁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
——以铁矿资源为依托,整合铁选加工,发展粉末冶金和铸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接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值200亿元,打造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钢铁系列制品原料供应基地;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杂粮、马铃薯等有机农产品50万亩,并发展壮大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以城市经营、大型商贸、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撤县建市,打造辽蒙边界最具活力的现代中等城市。
(四)基本原则
加快发展原则。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较强竞争实力的辽西强县。
转型升级原则。把围绕优势产业,扩张规模,提档升级作为重点,通过全方位转型,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原则。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原则。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创新发展原则。把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源泉和动力,创新思维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创新能力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五)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为: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中等城市;争创全国百强。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40%。其中:一产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7%;二产增加值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43%;三产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9%。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0:61.5:28.5。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撤县建市,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和重点镇为依托的城镇发展体系,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明显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
县域财力显著提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亿元,年均增长30%。城镇基础设施、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固定资产投入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0亿元,年均增长50%。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省外招商引资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100万美元,年均增长35%;出口创汇达到54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18%,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
(一)工业经济
以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攻方向,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相结合,提高现有产能,放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实施省政府提出的“企业提升、工业项目、企业并购、产业集群、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五项工程。做优陶瓷产业,做精铁选加工产业,做深膨润土加工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30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61.5%。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00户,主营业收入7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亿元;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户。其中收入超50亿元1户,收入超10亿元2户,收入超5亿元7户,收入超3亿元10户,3亿以下亿元以上30户。
做优陶瓷产业集群。依据省市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陶瓷工业园为基础,以陶瓷产品、红山玉装饰板材为主导,积极推进陶瓷产业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把陶瓷工业园建设成为产品门类齐全,专业化生产配套完善、商贸物流发达的省级陶瓷产业园区,打造“北方瓷都”。到“十二五”期末,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年实现利税30亿元。其中,高档陶瓷抛光砖、高档内墙砖、仿古砖、卫生洁具、欧式连锁瓦等陶瓷制品,实现产量2.5亿平方米,实现产值50亿元;红山玉装饰板系列新型建筑材料,实现产量6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70亿元;其它建材产品实现产值30亿元。
做精铁矿采选加工产业集群。依托铁矿石资源,加大勘探、开采力度,培育铁矿石采选加工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区域整合等形式,积极推进以铁矿石为主的采选企业整合工作,重点培育采选加工支柱企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骨干企业配置,向集群方向发展。以区域(青峰山、富山、万寿、小塘、榆树林子、深井)骨干企业为依托,兼并整合区域内小型采掘、采选企业,形成集探矿、采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铁矿采选加工业综合开发实体,建成东北钢铁行业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到“十二五”期末,铁精粉产量达到1000万吨,年均增长10.8%,铁矿采选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
做深膨润土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膨润土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一是出口创汇型。以唯科东明和南化红山为代表的出口创汇型企业,年出口量达到25万吨以上。二是高新技术型 。以建平慧营化工、华特北方化工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主要生产复合型钠基膨润土、冶金球团烧结粘合剂和高档涂料纳米有机膨润土,年产量达到50万吨。三是产业延伸加工型。以庆建公司为代表,主要生产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防水卷材产品,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
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产业资源优势和企业独特的比较优势,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兼并整合区域内小型采掘和粗加工企业,形成集采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膨润土加工业综合开发产业链,生产高端有机土、复合钠基土、钻井泥浆用土、冶金球团及铸造用土、颗粒土和粘结剂、污水处理絮凝剂等系列产品。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膨润土系列产品产量达到200万吨,年均增长14.9%,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52.8%。
做大轻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啤酒、绵白糖等传统产业具有良好基础,马铃薯、甜菜、小杂粮、中药材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为轻工和农产品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新旧兼容和技术改造等手段,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轻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扶持啤酒、制糖等传统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华润雪花(朝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啤酒产业进一步优化;整合制糖行业,尽快实现恒通制糖与宝华糖业的合资重组,理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创新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进一步接长产业链条,实现甜菜种植、生产加工一体化,形成年产3万吨绵白糖的产销能力;以我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建设全国有机食品加工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优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精深加工,形成以兴诺米业、红旭杂粮加工为骨干的杂粮加工业;以绿龙、三来为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业;以鑫枫羊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业;以八家木材加工等企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以颈复康药业为依托,扩大药材种植面积,逐步开发药品研制,形成以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制药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轻工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
在积极做好四大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硅石、白云石、萤石、珍珠岩等矿产品加工两大产业。按照政府引导、要素协调、行政服务、内引外联的要求,全力抓好西班牙歌美飒、中电投、国电、大唐、香港华润、中广核等风电公司在我县的风电场开发和建设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全力抓好光伏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开发力度。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青松岭、喀喇沁、深井等乡镇为主,加大硅石、白云石、萤石、珍珠岩等矿产品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值50亿元。
(二)服务业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建设进程,大力发展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房地产开发、新型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到“十二五”期末,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8.5%。
1、商贸餐饮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的城市商业网点新体系。以发展网络型商业为主导,积极推进商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货物配送、仓储超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新型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农资供应和日用生活品的连锁、配送经营体系,连锁店铺达到360个。县城区建成一个销售收入50亿元的商业聚集区和3条商业街,每个乡镇建成完善一条商业街;城乡商业市场总数由11个增加到16个,发展销售额超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家;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新型农资营销体系,覆盖100%的乡镇和50%的村屯。
2、现代物流。以发展完善本地物流为主体,以发展区域物流为重点和方向。依托工业四大产业集群、两大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基地,逐步扩大本区域对辽西城市群和北部内蒙地区的辐射范围,开展物流运输、仓储速递、信息交易等业务,使其成为辽西与内蒙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站。在空间上形成一条物流产业带和多个流动节点。
一带:位于锦赤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发展城际之间的大运量物流,向辽西、内蒙两大经济区扩大辐射,形成一个物流产业带。
多点:重点建设黑水、朱碌科、万寿河东三个物流园区。积极培育朱碌科杂粮市场、万寿果蔬禽蛋市场、热水葵花籽交易市场、黑水大牲畜交易市场、建平马铃薯市场、三家蔬菜批发市场。重点建设万寿陶瓷、沙海膨润土精深加工、青峰山铁精粉深加工、青松岭和喀喇沁硅石加工、烧锅营子花岗岩加工等矿产品物流区。
3、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依托牛河梁红山文化大遗址公园建设,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与周边省、市、县旅游风景区联合互动,精心打造富有建平特色的旅游热线。创建4A景区2个,3A景区3个。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30%。
4、金融保险业。运用有效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全力化解金融机构风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持存、贷款基本同步增长,逐步形成金融安全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争取更多资金用于建平经济社会的发展。
5、房地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城区扩张和改造相结合,加快推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实施老城区、万寿新区、河南组团、富山组团、河东组团递进。规划建设居住小区9个,住宅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5平方米。逐步开展好评估、公证、经纪、贷款等“一条龙”服务。加强小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禁止重建设、轻管理、档次低、容积率高、环境差的小区建设,新建小区达到中等城市标准。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
以推进设施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为主攻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整体稳定脱贫为目标,坚持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精品,突出效益的原则,用工业的理念、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40亿元;增加值实现70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0%。
1、农业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杂粮基地。以朱碌科为中心,发展杂粮种植,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无公害20万亩、绿色20万亩、有机30万亩。马铃薯基地。以建平为中心,发展马铃薯种植,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25万亩。烤烟基地。以太平庄为中心,发展烤烟种植,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甜菜基地。以三家、黑水为中心,发展甜菜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中草药基地。以黑水为中心,发展中草药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瓜果基地。以昌隆、黑水为中心,发展裸地蔬菜和西瓜;以深井、三家、沙海等乡镇为中心,发展棚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果业生产基地。全县果树面积由现在的10万亩增加到20万亩以上,其中新增南果梨种植面积8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实现3亿元。同时,完成低产果树改造1万亩,全县果树示范园总面积达到2万亩。开发果汁、果酒、果酱、果脯加工业,力争建成年产5—10万吨的果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
2、“一县一品”畜牧业。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全县羊、猪、牛、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00万只、300万头、32万头、4000万只。肉羊、超细毛羊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期末,肉羊饲养量增长50%,成为省级肉羊产业基地;以亿兴牧业为依托,以义成功、烧锅营子、小塘、张家营子、三家、二十家子、马场、热水、罗福沟、哈啦道口等乡镇为主发展超细毛羊生产。生猪生产基地。以富山、青峰山、老官地、张家营子、朱碌科、铁南、红山、八家、榆树林子、昌隆、白山、万寿、喀喇沁等乡镇场街为主发展生猪生产。建设20个养猪小区,每个小区年出栏育肥猪1万头;发展200个育肥大户,每户年出栏育肥猪1000头;发展200户基础母猪50头的饲养户,年产多元仔猪20万头。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出栏育肥猪60万头。奶牛生产基地。以奶牛大场、大户、小区为重点,发展与龙头企业密切联系的养殖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到“十二五”期末,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牛奶产量达到9万吨。家禽养殖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家禽饲养量达4000万只,存栏2000万只,出栏2000万只。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打井80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新修高标准水平梯田5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49平方公里。大力实施老哈河、第二牤牛河、深井河、二道莫河、朱碌科二道河子等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达到6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强气象工作,做好特色农业基地服务系统、现代化业务系统、太阳能资源普查、人工增雨防雹基地、防灾减灾监测服务系统的建设。
4、农业标准化。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使全县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的监督,加快标准化基地进程;强化品牌意识,加快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步伐。以畜产品、饲料等环节的监管及溯源机制建设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等工作为重点,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实现畜牧业小区无公害产地认定、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畜产品安全上市三个百分之百。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的畜产品检测、监测和溯源体系。
(四)基础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提高全县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1、电力基础设施。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设备技术改造。城区实施叶柏寿变增容工程,将2台20兆伏安变压器更换为2台40兆伏安,相应更换一、二次变设备;实施镇南变增容工程和叶柏寿至镇南线路改造。农网实施太平庄和乐变电所异址新建;实施昌隆、张家营子、杨树岭、白山、义成功、罗福沟等九处送变电工程;实施沙海、小塘等五座单台变电所主变增容和黑水变电所增容,奎德素三合号变电所综合改造;实施建平至深井、三家至深井线路优化和五个变电所高耗能主变改造。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电力供应骨架。
2、公路交通。以京四、朝赤高速公路建平段为框架,完善“五纵五横”公路网。协助做好锦赤铁路建平境内85公里货运专线、义县至叶柏寿建平境内15公里扩能各项服务工作。完成县级以上公路维修改建。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新建油(水泥)路794公里,新建桥梁9011米/459座,对部分乡道油(水泥)路进行大中修,解决全部乡道断头路。基本形成南以县城为中心,北以黑水镇为中心,辐射城乡、南北对接的公路运输网。
3、邮电通信。进一步改善邮政服务设施,推进邮政体制改革,强化邮政服务。邮政业务收入实现3200万元,年递增10%。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年递增10%。
(五)城市建设
1、县城区建设。加快城区供水工程建设。完成从朝阳县乌兰河硕引水的县城新水源建设工程。借助东水西调工程,从根本上实现县城稳定、长久供水。加快推进县城人民公园建设。
进一步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撤县建市。推动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到“十二五”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初步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以富山组团、万寿新区为两翼,以组团发展为主体的“一体两翼、组团递进”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
一体:老城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延续原有的行政、办公、商业及居住功能。
西翼:以富山组团建设为中心,重点加快新城区建设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事业建设,同时承担旅游、娱乐等职能。
东翼:以京四高速公路建平引线为新的门户,作为城市未来快速发展区、新建企业的发展基地、陶瓷和新型建材的集聚地,同时承担商业、文化、居住、体育等职能。
组团递进:主要以自然水系作为划分组团的依据,形成老城区、万寿新区、铁南、富山、河东五个发展组团。
加大对城区道路拓宽、排水管网建设力度。新建城市道路10条,规划社会停车场13处。在二号桥南侧、体育中心南侧、京沈路与长春街交叉口西北侧建设3处街头绿地,新增绿地面积4.71公顷。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加快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改造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新增供暖锅炉能力750吨,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0%以上。提高城区燃气普及率,新增燃气户数1.7万户,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8%,管道气化率达60%。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城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运行,配套建设小型垃圾中转站4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8台。自来水普及率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污水处理率达到80%,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2、小城镇建设。以产业为依托,坚持中心集聚、点轴拓展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镇和中心镇。初步形成南部资源加工型经济区、中部生态环境保护区、北部绿色生态区和县城、黑水镇、沙海镇、朱碌科镇、建平镇、三家乡等重点城镇为主的“三个经济区、六个城镇聚集区”的分区极核发展结构。小城镇开发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农村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5%,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人均黑色路面面积11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60%。
(六)对外开放
全力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坚持境外、域外招商并重,外资、外贸、外经并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提高全县对外开放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省外招商引资达到115亿元,年递增3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100万美元,年递增35%;出口创汇达到5400万美元,年递增20%。
1、出口创汇。坚持科技兴企和以质取胜,下大力气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数量扩张向科技含量增加的内涵方式转变。加大工业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比重。大力扶持杂粮、矿产资源等精深加工产品出口。
2、利用外资。加大全县各行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促进全县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步伐,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3、招商引资。建设“网上建平”,让外部全面了解和认识建平的资源条件、开放环境和发展潜力,在增进了解中找到相互的对接点。善于运用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信息招商、定向招商、主题招商等各种招商手段,使招商活动更富有成效。
(七)生态资源环境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1、生态建设。建设好生态大县。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荒山绿化、坡耕地绿化、荒山配套造林、科尔沁沙地南缘困难立地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老哈河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为主的水土保持项目等,完成工程造林9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6万亩,封山育林26万亩。森林覆被率由42%提高到45%以上。土地沙化面积控制在6%以内,矿山生态植被修复30%以上。总体上达到森林结构稳定,林分质量提高,林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增强,逐步实现林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格局基本形成,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建设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逐步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草原封育治理,以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项目为契机,完成全县的草原确权、沙化治理工程和草原植被恢复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草原保护面积达到100万亩,封育治理8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5%以上。
2、资源利用。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提高铁矿、膨润土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开展资源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高值利用。推进废弃电子电器、废旧轮胎、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旧零部件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3、矿产开发管理。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全面掌握资源情况,为谋划一批矿产品综合开发产业奠定基础。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推进矿山生态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防止越界开采,不按开发利用方案设计要求,采取破坏性开采方式生产。建立健全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和责任追究制。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的监督。
4、耕地保护。全面落实国家下达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双重平衡。完善土地使用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创新土地利用高效规模,确保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5、环境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常规(主要)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以解决地表水、空气、固废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为重点,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强化环境管理、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到“十二五”期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2%,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9%;全年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天数达360天。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控制,循环经济框架基本搭建,生态县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6、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到1.0吨标准煤。同时严把项目审批关、环评关和土地供给关,坚决不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大力发展新型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提高全县工业整体质量和档次。
(八)社会事业
1、科技。走出一条以科学技术为引领和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以矿产开采加工业、陶瓷业、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为主的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提升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每年上报审批一户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培养一户后备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比例不低于30%。围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重点实施沙棘经济林转化、畜禽粪便生产三元有机复混肥、良种肉羊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和超细羊毛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开发、三元杂交瘦肉型猪产业化基地、秸秆物化颗粒饲料、超低品位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贮藏技术推广项目。
2、教育。以优化办学条件为前提,以均衡师资配置为关键,以强化教育管理为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县城新建一所实验小学和一所公办幼儿园。全县计划完成县第二中学教学楼等1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37亿元,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城区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5%以上,农村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定标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双高”水平。全县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90%以上,全县高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5000人,进入国家级示范性职教中心行列。加强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3、人事人才。深入实施公务员法,落实公务员管理规定,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完善培养、评价、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4、广播电视。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宣传工作。改进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生产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
5、人口与计划生育。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确保生育水平稳定。强化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和基本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基层计生技术服务设施,加强计生法制建设和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强化计划生育队伍建设。
6、文化体育。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目标,健全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争创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完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馆舍功能,争创国家一级馆,建设万人文体活动广场。完善体育中心服务功能,建设综合训练馆和体育学校办公楼,建设建平县游泳馆。切实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体休闲广场、村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实现“一乡一站一广场,一村一室一广场”的目标。实现全县1/6的乡镇建有文体综合馆的目标,建设县乡村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品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经常性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人数达到全县人口总数的1/3以上。促进燕长城、喀喇沁右翼王陵等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合理开发工作。建立布局合理、繁荣有序的文化娱乐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体系。扩建剪纸、绒绣生产基地。建设旅游度假村。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不低于30%。
7、妇女儿童。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保障儿童生存、发展、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妇女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保持在45%以上。
8、社会改革。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各项措施;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管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为重点,深化文化、卫生、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九)重点民生工程
1、卫生。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十二五”期末,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少至30%,达到国际水平。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鼠疫监控和艾滋病的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县医院综合病房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宁医院、农村村级卫生所等项目建设,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77岁,传染病发病率为200人/10万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以农村常住人口计算)达到99%以上,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45元以上,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居民饮水合格率达到100%。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2、劳动和社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就业和再就业:不断加大政府对就业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困难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每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万人,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保障: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社会保险政策,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强化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工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5万人,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5.18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7.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1万人,生育保险达1.1万人,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达到应保尽保,参保覆盖面实现95%以上。
劳动保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制,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8%以上。
3、扶贫开发。以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户有稳定收入项目为工作重点,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推广互助式扶贫,实施整村推进。2011年至2012年完成第二轮剩余53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 2013年至2015年巩固整村推进扶贫成果,争取第三轮扶贫开发项目。每年完成120户移民扶贫。利用国家和省对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政策,对于带动农户多,技术服务好,农户增收大的扶贫龙头企业,予以贷款贴息扶持。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农户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农户发展产业项目。争取每年有5000户农户依靠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扶贫培训,每年培训劳动力600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小额信贷扶贫运营资金达到3000万元,扶持农户5000户。
4、民政。全面推进民政事业健康发展。以社会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工作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推进救灾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建立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全县低保审批服务中心,规范城乡低保对象的审批管理、档案管理,提高救助水平,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进一步推进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民政基础设施建设。
双拥优抚安置:协调军地双方,深入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共建活动。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建立健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退役士兵培训体系和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经济补偿、自谋职业”的安置办法,帮助退役士兵实现就业。
基层政权建设: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按时完成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构建和谐社区。
5、应急体系。对全县范围的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风险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建档,为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隐患治理提供基础信息。重点加强重点领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包括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动植物防疫、地质灾害、地震监控、气象灾害等。建设覆盖县、乡镇场街、社区(村)三级应急管理网络,建立联合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装备、运输保障工作领导组织,按突发事件等级评估储备和保障需求,出台储备标准,形成更加适应工作实际的新型保障模式。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消防救援体系,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十)园区建设
继续把园区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按照“政府搭台、社会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坚持规划先导、市场导向、发挥优势、分类实施的理念,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吸引县域内外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发展。发挥园区的辐射、牵动、示范作用,把园区建设成为效益、科技、生态、环保融为一体的项目区。
陶瓷工业园。按照“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效益”的原则,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加大陶瓷实验室建设力度,以保证陶瓷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扩大产品知名度,加强市场开拓。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实现产值150亿元,利税30亿元。
现代生态科技园。以农林牧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为先导,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附加值高,创税力度大的项目,不断增加园区的承载力和吸纳力,逐步成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5亿元。
冶金工业园。加快铁矿采选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县冶金工业园。在冶金工业园内集中发展磁性材料加工业、粉末冶金及制品加工业、铸造锻压加工业、有色金属及合金加工等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使冶金园入驻企业户数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
(十一)构建和谐建平
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经济提速、利民事业、全民创业、扶贫开发、就业社保、公正执法、平安创建、环境保护、诚信建设、阳光施政“十大工程”。
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关怀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营造扶残助残良好氛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抓好落实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对严峻挑战。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各乡镇、场街要用规划的精神统一思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重大经济活动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布局开展。要将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主要行业、重点领域和责任部门,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形成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同时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和共识。坚持突出重点、突出精品、突出规模、突出效益和同类同考,鼓励竞争、重在发展、考以致用的原则,实施《重点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坚持以项目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把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主要内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用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换来实实在在的发展,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突出项目支撑作用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基础作用、带动作用和引导作用,靠项目争取资金,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发展机遇。强化项目的生成机制,搞好项目储备和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具备条件的项目,要积极争取纳入省以上总体规划和有关部门的专项规划。强化项目的推介机制,对储备、论证的项目要通过各种渠道推介出去,大力开发、引进一批工业、农业产业化、商贸流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旅游等领域的新项目、大项目。强化项目融资机制,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其它预算、专项资金;消除融资障碍,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项机制”的要求,对重点项目全程包扶。建立月调度、半年通报和年终考评奖惩的项目日常管理制度。
“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实施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5个。每年完成储备项目100项。同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项目源的不断扩大,及时筛选、补充和完善“十二五”重点项目规划。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出路。抓住发展机遇,依托我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和资本转移。积极开展领导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加快建设一支外向型、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对域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代办制。在重视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方针,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出口比重。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各项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消除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加快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围绕支柱产业,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信息、物流、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调整农村区域结构,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同开发、产业一体化等途径,推动局部经济结构优化。努力调整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搞好软环境建设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不断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清除一切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人为障碍,营造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正义的法制环境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继续推行民营企业“一卡收费制”,落实收费“三公开”。规范部门执法行为,开展企业评部门,万人评行风“双评”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三级三务”防腐平台建设,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全面推动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建平。
建平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一五”时期 | “十二五”时期 | ||
2010年预计 | 平均增速% | 2015年 | 平均增速% |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31 | 30 | 700 | 40 |
第一产业 | 亿元 | 21 | 25 | 70 | 27 |
第二产业 | 亿元 | 72 | 35 | 430 | 43 |
其中:工业 | 亿元 | 67 | 35 | 410 | 44 |
建筑业 | 亿元 | 5 | 30 | 20 | 32 |
第三产业 | 亿元 | 38 | 28.4 | 200 | 39 |
二、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98 | 45.4 | 740 | 50 |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38 | 36 | 243 | 45 |
四、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11.76 | 45.2 | 44 | 30 |
五、国地税收入 | 亿元 | 16.9 | 31.4 | 62 | 30 |
六、对外贸易、利用外资 | |||||
出口创汇 | 万美元 | 2200 | 18.3 | 5400 | 20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3682 | 49 | 7100 | 35 |
七、省外招商引资 | 亿元 | 31 | 25.4 | 115 | 30 |
建平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十一五”时期 | “十二五”时期 | ||
2010年预计 | 平均增速% | 2015年 | 平均增速% | ||
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8 | 19.5 | 70 | 20 |
九、居民收入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6120 | 15 | 14000 | 1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3070 | 14.3 | 27500 | 16 |
十、劳动就业 | |||||
安置就业再就业 | 万人 | 5 | -- | 5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 | -- | 4.5 | -- |
十一、节能减排 |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1.24 | -- | 1.0 | -4.4 |
COD排放量 | 吨/年 | 7000 | 6097 | -2.8 | |
氨氮排放量 | 万吨/年 | 800 | 697 | -2.8 | |
SO2排放量 | 万吨/年 | 6800 | 5984 | -2.6 |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万吨/年 | 1700 | 1496 | -2.6 |
注:实际利用外资额以2010年市计划1600万美元的基数计算。